×
教育研究与实验

阅读导航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孙彩平《知识·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知识论基础》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年第3期) 把知识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四个层次。她认为,知识本身有着内在的立体结构。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是隐含在知识深层的一种结构,这意味着任何(学科的) 知识都内在地包含有意义与价值的深层含义。只停留在了知识的第三个层次,即知识的解释性或者描述性意义的获得上,而没有能够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没有实现其文化与价值意义生成。

近期,学校在多个学科、不同维度展示导航式阅读。如何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获得语言文字的“文化味”及其价值传承?如何在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呢?

高中学生似乎都熟悉《红楼梦》。小说为人性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自由王国——大观园。但是,对于作品主旨的理解,见仁见智。归纳起来,还是能看出高下:

●贾宝玉与林黛玉相爱,但家长却把薛宝钗许配给贾宝玉,孤苦伶仃的林黛玉郁郁死去。贾宝玉亦终于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

●宝钗并非挑拨离间之小人,实在有许多可爱之处;宝玉主张个性,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黛玉与之心心相印。作品提出了爱情要有思想原则。

●爱情失败并非某一个家长的好恶造成的,是家族希望宝玉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宝玉与黛玉所反对的正是他们生活赖以维持的东西,这是一个深刻的悲剧。

《红楼梦》假若去掉宝黛爱情这个骨架周围的人物和故事,那就变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线性结构了。但作者把这个悲剧安放在一个大家庭中,这个家庭寄生在封建宗法社会的机体上,弥漫着封建末世的腐烂和虚伪的气息。作者发现了没有被封建礼教和世俗所污染的人,用多彩的文笔描写了人性的真善美,表现了人性的价值和存在发展的合理性。

以汉字为符号的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并不难,而深究文本内涵,师生共同探讨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不易。由已知走向未知,由浅入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教师引领导航。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今生今世的证据》为样本来谈。撇开其它因素不谈,就语言文字层面而言,学生阅读刘亮程的作品并不费劲,几分钟就能完成并且概述、呈现所有“证据”。

分层导读由表及里,设问如下:

▲文本提到的“证据”有哪些?

▲作者“走的时候”怀抱哪些缺憾?作者追怀了哪些“曾经有过的生活”?“现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没有了这些证据又会怎样?

▲生活是否可以证明?生活为何需要证明?我们如何证明生活?

▲文本的主旨是什么?

第2层级由语言符号深入,从文本汲取的信息是:“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曾经的生活”无法见证,“曾经的生活”走向虚无;第3层级的设问在“虚”和“实”之间来回游走,重点阐述了精神之“虚”与精神依托之“实”,凸显了物证于人之不可缺失;第4层级阅读恐怕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大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对传统农业文明日趋衰亡的失落与感伤,寻找即将失落的精神家园,对万物的怅然与生命的焦虑……

面对上述作品与文本,学生永远停留在第一、二层次,就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还原作者创作的初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何提升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的。分层导读是为了整体把握,把概括与辨识等能力激发出来。文本主旨的探究是阅读的终点。文字符号背后蕴藏审美价值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初读后一次次再读,思维经过碰撞,层层剥笋,层层深入,感悟便走向了新的高度!

解读文本原本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是语文教师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基本功。但是不引导学生思考,开展个性化阅读,总有一天,学生独立面对陌生的文本自主解读,那时的无助让教师幡然悔悟!如何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走向彼岸呢?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阅读能力的迁移以已知为基础,走向未知。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寻开锁的钥匙,通过阅读学会阅读,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表达的初衷。

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引领学生获得教养、精神成长的求知途径。钱梦龙老师曾说“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

上一篇:浅议中学数学教师角色转变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