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研究与实验

高校外语教育中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研究①

一、外语教育中文化自信培养理论基础

随着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思想多元趋势愈发凸显。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在2014 年2 月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6 年5 月和6 月,习近平总书记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2016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6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最新的理论依据。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时指出,广大的青年同志要担负起建设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新生力量。2018 年9 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二、外语教育中文化自信培养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新时代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红色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自信。首先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文化修养。学生传承这些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如松柏一样坚韧不拔的品格、中国女排一样的努力拼搏精神,这一切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其次,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各国支持和响应,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需要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参与国际经济建设和贸易往来。为把我国的综合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需要一批懂外语又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因此在外语教育中要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让学生具备家国情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永葆文化先进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师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和学习时往往忽略了交际的双向性,只重视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以利于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种沉浸式习得,学习时完全采取英语思维习惯,忘记汉语的语境和思维,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这种习得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极大障碍。

三、外语教育中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研究

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主体和文化自信客体构成。文化自信主体既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外语教育中是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和学生就是外语教育文化自信主体。文化自信客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系统中主体实践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等要素。

(一)文化自信主体培养路径

1.文化自信主体——教师文化自信培养

在全球化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国内,冲击着当代人的思想意识。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要正确看待西方文化。教师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传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外语教育中文化自信培养需要教师拥有充足的本民族文化知识底蕴。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底蕴。因此,外语教育中文化自信培养首先应该是教师的文化知识积淀,教师只有具备充足的文化知识储备,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比较。

上一篇:文本类型学视角下的医学英语翻译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