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把绿水青山搬进校园 武昌区做生态
5月中旬,由生态环境部主管,全国最权威的环境生态教育类杂志《环境教育》将向全国系统推介武汉市实施校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
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王俊科长说:“武昌区是武汉市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发端者和领跑者,这里最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
迄今为止,武昌区98%的中小学(幼儿园)共计100多所被评为各级绿色生态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无论覆盖面和获奖面都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10万学生同上一堂生态课
透过窗格,阳光晒满教室每个角落。
“你们猜猜,这是哪些鸟类的鸣叫声?”5月7日上午,武昌区中山路小学正在进行一堂主题为“身边的鸟”的生态教育课。任课老师李芳利用电脑一体机播放百鸟朝凤的口技音频,教室顿时化作鸟的天堂,叽叽喳喳的声音响彻空间。
“森林为鸟类撑起栖息繁衍空间,鸟类又为森林的繁茂反哺养料。”李芳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保护鸟类,就是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循环理念。通过这些因果连锁关系,学生懂得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以武昌区为试点,武汉市在全国较早实现了生态环境教育课堂进校园。学校设置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纳入区教育局的绩效考核。在教学计划中,每学年度完成12课时。学校课时按每学期按每学期安排6课时,或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课程集中1-2个月完成12课时。
“学生有两个毕业证,除了学习毕业外,还有一个白帆生活毕业证,孩子们要修够生态积分才能毕业。”中山路小学校长谢玉萍说,该校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绿色生活习惯,一系列环保行为从课堂延伸至学校和家庭的各个角落,让习惯成为自然。
位于武昌区的武汉十四中以英语较好的学生为基础,在校园里成立了海梦环保社,他们长期在武汉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教授团队指导下开展环保研究,多次代表武昌区参加国际性公益环保赛事,获得国际青年绿色公益行动全国决赛银奖。
起步早,渗透深,形式活,接地气。武昌区仅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就有超过10万人系统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绿色的种子播进心田,生根发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基石。
绿色教育如何提升抬头率?
如何打造成学生追捧的流量课程?真正入脑入心?教材是叩开心灵的钥匙。武昌区教育局历届负责人亲自指导,区教育局生态环境教育教研员朱翠兰牵头,2017出版专著《基础环境教育研究》一书,从理论到实践,填补了我国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研究的空白。
2018年,武汉市在此书的基础上,编写《身边的环境》(试用)和《环境教育读本》(试用)。该系列教材经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纳入湖北省地方课程教材目录。目前已被全国多个省市采购。
“打破校园的院墙,把生态环境教育课堂搬到自然。”朱翠兰说,编写教材时,大量构思实操课程,《身边的昆虫》《换客-旧物漂流活动》《养蚕》《留住江豚的微笑》等,都通过启发式实践教学,渗透式教育,让学生“乐于学”,充分体现“美比深刻更动人”的生态环境教育审美化理念。
“把美与爱留在心中。”青少年科技辅导站站长徐新元生介绍,生态环境课程在武昌区推出后,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小到幼儿园的小班,大到高中,都争相报名,被“10后”学生称为炫酷的“流量课堂”。
教师是学习的设计师。如何让生态教案既专门又专业是一门学问。为此,武昌区开展广泛的晒课优课系列活动,反复打磨,高质量提升生态教师的教学水准。
近五年来,武昌区年年承办全市环境教育绿色学校创建培训班、国际生态学校申报培训班、青少年环保比赛骨干教师培训班,为全国省市培养环境教育骨干教师30000多人。
“武昌区的生态环境教育变成蒲公英的种子,撒向每个角落。”武昌区教育局朱缨副局长说,武昌区正在对课题立项,突破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研究,让绿水青山的教育理念与孩子同步成长。
让环保教育品牌五彩缤纷
“大树,下雪啦!看,是树叶雪。”4月13日,春风拂动,一片片水杉的叶子旋转飘落,握在武昌区后长街幼儿园孩子们的手心里,也融入他们心里。
上一篇:资源配置不达标 师资队伍缺额较大 美育教育短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