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研究与实验

不想争先只怕恐后!走出焦虑式教育怪圈尚需化

“如何看待内卷从娃娃开始?”最近,家庭教育题材剧热播,剧中一些直击社会热点的情节引发热议。在校外培训越来越火热的趋势下,校内的“减负”转变为校外的“增负”。面对教育竞争带来的内卷化趋势,焦虑式教育陷入循环。

  焦虑之下,校外培训不断上涨

日前,针对作业数量过多的问题,教育部再次出台“十条措施”,强调要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并区别不同学段和年级作出了具体时间要求。同时,要求各地要把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辅导班越来越多,学生负担也越来越重。”教育咨询师区宇说,随着学校减负措施的开展,学生学习负担大规模转移到课外辅导班,形成了课内减“负”,课外加“负”。

区宇表示,无论是家长亲自辅导孩子作业,还是花钱找托管和课外辅导,这些额外增加的成本,导致最大问题是家长越来越焦虑,鸡娃的程度越来越强,负担也越来越重。而家长焦虑的根源,主要还是担心孩子抢不到优质教育资源。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十多年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学生周末补习时间是2005年的3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中小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虽然高于校外培训,但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仍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也不断催生了校外培训的扩张。

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关成华看来,重点大学教育机会的稀缺性凸显,而能否进入重点大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表现。环环相扣效应不断拉长家庭教育投资链条,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每一环节都不能落下。比如,对各类辅导班、补习班趋之若鹜。

  化堵为疏,构建行业良性生态

“如何看待作业,一直是减负的焦点,也一直有争论。”北京小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明新表示,“十条措施”中没有采取简单硬性规定作业数量、时间的思维方式,而是认识到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体现了中小学作业减负工作的科学性。

如何更好地把作业管理要求落下去,切实收到减负增质的成效?李明新认为,一方面是校内校外要协同发展。在作业的管理、设计、布置、批改上,不只给学校提出要求,同时特别给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造成学生作业负担重,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学科培训班,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给学生大量布置作业有密切关系。“只有校内校外同时减负,才有利于教育生态的恢复。”

“给家长和学生减负,既要让课堂学习有质量,也要让校外培训有特色。”互联网分析师颜曾表示,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大量教育企业和教培机构开始拓展线上业务。在线教育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借助互联网工具,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给不同地区的用户,提升了教学效率。“随着科技手段与教育方式的融合,未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形态都将随之发生新的改变。”

“长远来看,除了‘堵',更加需要合理有序地‘疏',创造良好的行业生态。”关成华建议。“教师资质造假、平台夸大宣传、下单容易退费难,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过程中,这些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他指出,在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和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优化校外培训的发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关成华还提到,未来,可以引导资本更多流入教育科技等场景和应用创新领域。比如,依托大数据建立在线教育监管和风险预警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进不同部门间监管联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服务衔接;还可以通过创新新媒体服务,拓展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监督行业规范发展的途径和渠道。(记者 姚坤森)

来源:光明网

上一篇: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省内首家劳动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