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研究与实验

大学生以命相搏,家长教育期待不宜过高

近日,知乎热搜上有一条是:如何看待济南大学女生自杀,留下遗书称“自杀仅仅是因为我爸爸”?家庭矛盾导致的心理问题应如何疏导?问题描述里面是女孩在个人空间里的最后一条说说,“我选择结束生命于任何人与学校无关,我只是因为原生家庭和我的抑郁”“我爸把那本厚厚的词典砸过来,我就被吓得尿裤子”“他一生气我们全家都没有好果子吃”“我选择自杀仅仅是因为我爸爸”……每一个字都让观者觉得沉重而难过。

其实从女孩这些文字中,笔者能感受到她是一个特别和善的人,比如她一直强调自己结束生命与其他人无关,比如面对严苛的父亲,她依然给予了祝福……这样的女孩子选择死亡一定不是懦弱,而是挣扎之后的无奈。

在这个事件中,父亲的教育期待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变量。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家长教育期待是以子女为期待对象,包括对子女的行为表现和未来成就的期待。简单说来,就是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中的“好”的具体体现。有研究表明:在少年时具有大学教育期望的人,最终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而个人大学教育期望的产生又主要同家庭背景和父母期望有关。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子女上大学的期望较高,并激发了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同时,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支持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子女维持和实现自己的教育期望。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那样——被寄予未来教育成就(分数、学历等)和行为表现的期待的孩子往往会实现这种期待。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一事件中,其实父亲的教育期待也在发挥正向作用,女孩本身已经很优秀了,初中可以考第一名,大学可以拿上省优秀学生或者学生干部,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父亲的教育期待反而成为压死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我们不能说家长不爱孩子,但是过高的教育期待、错误的方式往往让原本的爱演变成孩子的恨。有一句话叫做:“父母在等着孩子的感谢,孩子在等着父母的道歉。” 以爱为名,却做很多伤害孩子的事,希望他们去完成自己都没办法完成的未竟的梦想,似乎有些可笑,正常的亲子关系不应该是这样的。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不否认这个故事里面的父亲,也在为着家庭的生计努力拼搏,但是这也无法抵消他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毕竟,这个女孩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如此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教育期待无可厚非,但是过高了就可能压垮孩子。

文/汪龙佳(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汪龙佳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

【来源:红网_红辣椒评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

上一篇:曲靖中院召开队伍教育整顿征求意见座谈会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