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实录】黄崴:扎根中国大地做有价值的教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研究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做有价值的、高水平的教育研究,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教育理论体系,为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引领。”
2020年12月25日,第八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以“云峰会”的形式召开。诸位教育界“大咖”围绕“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使命、任务与机制、举措”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今天,小编为您奉上第七篇专家观点精华——
在第八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广东培正学院校长、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会长黄崴教授作主题演讲。他认为扎根中国大地做教育研究需要面向中国教育问题实际,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
做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承续传统基因和理论基础——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任何教育都是一定社会的教育。中国有自己的教育起源,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秦朝一统天下后经过汉代的系统化,逐步形成了儒道法为根本,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变迁,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70多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立德树人和担当作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研究扎根中国大地,需要挖掘传统教育基因,为中国伟大的现代化教育事业提供现实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如果不扎根历史文化,不扎根中国大地,就很难发现或者很难为现在的教育发展提供研究支撑。
做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呼应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是必须呼应教育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丰富多彩、变化万端的教育实践,呼唤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穿透力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需要有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作基础,但我国的教育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实践。
二是必须呼应百万计教师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学生的未来,也是决定着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未来,对教师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作为支撑。
三是必须呼应教育智库建设的迫切需要。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还是学校,都迫切需要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学者为其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研究还不能满足教育科学决策的需要。
四是必须呼应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迫切需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大中小学都需要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一个有效的新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实际上比一项创造发明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有效的教学模式会点亮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的德性和智慧。
做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决克服教育研究的误区——
误区一是教育研究与教育发展阶段脱节。目前一些研究人员还把高水平的教育研究看作是纯理论的研究,局限于理论层面和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精英教育”阶段,理论研究闭门造车,实践研究追求单纯的量化,与我国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脱节,我们需要把教育研究融入教、学、做之中。
误区二是教育研究与教育政策脱节。我国的教育政策往往走在教育研究的前面。教育行政部门天天和教育实践打交道,在起草文件时处于实践前沿,反而研究者滞后于决策者的思考。
误区三是教育研究与教师培养培训脱节。教育研究本来是为师范教育提供专业基础,但实际是大批研究者都是把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问,没为教师教育行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很少服务本校或其他大学师范生培养、教师培训。
误区四是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改革开放40多年中,我国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化,学前和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正走向普及。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家的身影太少,教育研究实际上对教育改革发展影响是有限的。
做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融合、服务、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首先,高水平教育研究是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策源地。高水平教育研究发挥着创新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作用。古往今来,优秀的教育家和教育机构都是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研究要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和思想的来源。
上一篇:东海县黄川中学教师陈迎迎:教育战线上的追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