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再建课程 又见彩陶——基于“三棱锥”模式的美

原“听纹”绘画尝试后,学生欣赏彩陶的生活与艺术

现“听纹”绘画尝试后,学生欣赏彩陶的生活与艺术

图像解构彩陶的结构与艺术表现

一、教学片断的比较研究:

2015年8月《少儿美术》杂志曾发表“‘朱·红色’杭州现代美术教育研究名师工作室”的教学案例《中国彩陶》,时隔一年,我又在朱国华老师的指导下重上这一课。再建课程,又见彩陶,此时再建的意义在于推翻后的重构,重构的思路与方向是教师对教学理解的提升与深入,是对主体学生的尊重,是对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再落地。现将两次教学改动较大的两处以比较的方式进行对比反思与分析,以诠释再建的意义与思考。

“解构认知,体会彩陶特色”教学环节的比较:

原“听纹”片段的教学设计:

1.听声音,用简洁的纹样描绘听到的声音并展示作品;

2.出示水纹图片,感受纹样源自生活的艺术特点。

现“听纹”片段的教学设计二:

(纹样的解读与认知成为学科要素的抓手)

1.听声音,用简洁的纹样描绘听到的声音并展示作品;

2.解构认知《彩陶漩涡纹双耳罐》,认识纹样点线组合、直曲变化、粗细搭配等美术语言,体会节奏与韵律美;

3.快速欣赏《彩陶同心圆圈波纹盆》及其他彩陶纹样(单独纹样、动物纹样等),拓宽学生思路,感受纹样源于生活的丰富与生动;

4.赏彩陶的历史发展视频:教学过程由具体走向意象,由细腻、充实、紧凑的教学节奏走向教学的开阔与留白,走向一份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与空间。

“合作体验,深入探究彩陶”教学环节的比较:

原“赏图探究造型、纹样”片段的教学设计:

设置向外国人介绍彩陶的情境,小组两人合作,选取一件彩陶器物,根据自己所学所思所想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彩陶。

现“赏图探究造型、纹样”片段的教学设计:

1.小组一:设置考古情境,5人合作,尝试将彩陶碎片还原器型。

2.小组二:根据器型的局部,猜想并描绘表现损毁部分可能有的花纹是怎么样的?

3.集体汇报成果,交流提高。

思辨:

比对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学中两处较为明显的整改。一是纹样解读环节。如果说原设计在整体教学环节中是与“问色”“看图”同节奏的大体感悟,那么现教学的“四步走”——听画、动图解构《彩陶漩涡纹双耳罐》、快速赏析水纹盆、其他纹样陶器是为美术欣赏课寻到学科要素的有力抓手,是由解构到重构、个体到现象、生活到艺术的统整与牵引,是孩子建构彩陶认知结构的“承重墙”。纹样的探究由声音带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常识猜想古人纹样的来源与思考,以一个点的深入激起纹样的认知高度。起伏的教学节奏在教师“表现的是什么纹样?可以感觉到这是怎样的水纹?他是如何表现强而有力的水纹?”的追问中,引领孩子从美术的学科要素逐渐走向“思考作品创作的过程”,以此形成并建立孩子自身美术学习的方法、能力和思维,思维的建构是自主且个性化的。因此,在紧凑的教学环节中,赏析仰韶历史视频,既是细腻后的宏观、近看后的远观,更是基于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适时教学留白,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与空间。

二是活动环节。由“看图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彩陶”更改为“考古现场还原器型和纹样”的教学情境。某听课教师点评:“在这节课中(现教学设计),可以说一波又一波地将学生与课堂推向学习的高潮。”原教学设计的学习情境是为课堂小结升华的实战积淀,犹如浪潮的基底。目的旨在通过“介绍”巩固学生欣赏彩陶的方法,辅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和个性的审美格局,协助教师观察前期课堂解构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效,有助于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现“考古”环节虽与原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纵观整节课,这必是本节课最澎湃的一浪。

现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尝试与体验活动

在教学一线,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给予;注重个体独立、创新意识的人文唤醒而不是抽象的真善美灌输和大众意志的强加。这需要我们思考两点:一是选择有利于提高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提升的学习策略;二是将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在比对教学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良好的学习策略如何更好地激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力;适时的情境设计如何深入地激发孩子学习的生动性和艺术学习的纯粹性;适时的人文关怀如何播撒美育的大爱大美。在一次次推翻课程的过程中,笔者逐步形成理性的教学研究假设及思考。

上一篇:国际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及焦点问题——“2016国
下一篇:没有了

Top